《功能农业百问》之六十七:功能农业的十大科学问题(一):作物吸收预测模型 |
时间:2016-05-09 来源:未知 作者:尹雪斌 点击: 次 |
分享到:
![]()
功能农业的目的是生产定量含有矿物质的农产品。土壤矿物质形态技术及吸收预测模型是第一个重要的基础性科学问题。
矿物质形态大体可以分为植物可利用的,与植物不易利用的。植物能吸收多少,既与植物的自身特性有关,也取决于土壤溶液中含有的可溶性矿物质量。当然,能够溶解在土壤溶液的也不一定能够透过根表细胞被作物最终吸收。这中间自由离子被认为是最易吸收的形态,通常可以用道南膜技术测定。其他的可溶性离子浓度可以用分级提取的方法测得,比如有纯净水提取部分,也有模拟土壤盐分的盐溶液提取部分。土壤的性质,比如有机物的多少,粘粒的含量对于土壤中矿物质形态都有较大的影响。 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吸收、积累规律既与土壤中的矿物质形态紧密相关,也与植物的生理特性有关。比如木本类,由于比较高大,从根部吸收,向上的转运距离远,会被层层阻隔,在上部积累较难。草本类则由于转运距离近,更容易吸收、积累。一般籽粒、果实中,含量也会较叶片低。不同生育期,吸收积累规律也有差别。比如水稻在分蘖期、灌浆期都是矿物质需求旺盛的阶段。除了这些普通规律以外,如果需要准确地预测,还需要进一步系统的研究和调查。 【编者按】 想象一下,每天在吃饭的时候,吃水果的时候,很自然地补充了我们身体缺乏的某种矿物质,大家都能身体健康而强壮,感冒、癌症很多疾病都离我们远去。这该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而功能农业就是要让这个梦想成为现实。 功能农业从最初2008年由赵其国院士提出,至今将近7年。但公众对这样一个全新的方向还很不了解,为了形象、生动地向社会传播功能农业的有关科学知识,笔者根据日常大家关心的问题,以答疑解惑的形式编辑了《功能农业百问》,并通过互联网、纸媒和书籍等全媒体刊发。
谨以此文,纪念将到来的功能农业8周年!
中科大苏州研究院功能农业实验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