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农业百问》之七十三:矿物质形态分析技术 |
时间:2016-06-20 来源:未知 作者:尹雪斌 点击: 次 |
分享到:
![]()
矿物质的无机化学形态已经有很多形式。当这些矿物质被植物吸收转化后,会变成更多种类新的形态。这些形态与它们最终的生物可利用性,以及具体的功能效果直接关联。所以搞清楚它们的具体形态意义重大。
矿物质在植物转化后,有的形成小分子的形态,比如:硒就会转化为硒代蛋氨酸、硒代半胱氨酸、甲基-硒代半胱氨酸等,这些物质的分子量一般在一百到几百。也会变为大分子形态,特别是,经过人或动物进一步吸收转化后,如硒会形成硒蛋白,和含硒蛋白,以及一些分子量稍小的含硒肽和多肽、多糖。锌、镁、铁等也会在不同的功能蛋白中作为活性中心。 目前,对于这些有机形态的分析,比较多的是采用hplc-icp-ms。这套装置的原理是:首先,利用分散方法把生物组织充分分离开;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将不同的形态分离开,因为不同的形态在液相柱中跑的速度是不同的,所以出来的先后就不一样;最后,利用icp-ms精确分析这些组分的含量。在对于未知成分的鉴定还需要hplc-ms等来通过特征碎片,反映物质结构,从而得出物质的具体形态。 【编者按】 想象一下,每天在吃饭的时候,吃水果的时候,很自然地补充了我们身体缺乏的某种矿物质,大家都能身体健康而强壮,感冒、癌症很多疾病都离我们远去。这该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而功能农业就是要让这个梦想成为现实。 功能农业从最初2008年由赵其国院士提出,至今将近7年。但公众对这样一个全新的方向还很不了解,为了形象、生动地向社会传播功能农业的有关科学知识,笔者根据日常大家关心的问题,以答疑解惑的形式编辑了《功能农业百问》,并通过互联网、纸媒和书籍等全媒体刊发。 谨以此文,纪念将到来的功能农业8周年!
中科大苏州研究院功能农业实验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