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小松:丰收=赔钱?如何破解中国农业怪现象 |
时间:2017-06-04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次 |
分享到:
中国农业可以说是中国实体经济的一个缩影,产量高,但能从中获得的经济价值却很低,甚至经常出现多收了三五斗却不增收的怪现象。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过多次农产品“难卖”,但是今天的“难卖”和以往又有所不同,现在涉及的农产品不仅仅是粮食,而是几乎所有大宗农产品都出现了“难卖”的问题。随之而来的就是价格大幅下跌,有些甚至降价超过了20%。 造成“难卖”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粮食等农产品的供给超过了消费需求;另一点是农产品整体品质不高,不具备市场竞争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与人们的消费水准不相称。 为了让给农产品增加附加值,提高价格和市场竞争力,不少农民和经销商开始凭借农产品的地域特色创收,有名的像章丘大葱、沾化冬枣、沙田柚、沁州黄小米、平谷桃等等。这些农产品之所以有特色,一方面是使用了特殊的培育手法,另一方面也和当地的水土环境有关。也就是说,真正的特色农产品是不可转移和复制的。不过我们去市场上买菜,很多商贩都标榜自己卖的是最正宗的,可你如果不去当地亲手摘一个尝尝,根本不知道所谓的正宗应该是什么味道。就算对方知道你卖的是正宗,但正宗与不正宗相比差别并没有多大,在性价比方面不具备优势,依然难以获得客户的青睐。 在味道之外,农产品就没有别的方法提高附加值了?当然不是,有些地区,就通过给农产品赋予保健功能,提高了农作物的价值。例如山西大力推广的功能农业,通过种植富硒农作物,实现农产品的创收。其中富硒黑小米,就比普通小米的价格多了4倍,成为差异化农产品的成功案例。 现如今,在解决温饱问题后人们已经越来越重视健康,这也给了保健品很大的市场。但在保健品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如名不副实、夸大功效、虚假作用、价格昂贵等各种问题。在社会媒体的多方面报道后,保健品市场已趋于正常,购买人群也开始用平常心态去审视保健品的功效。而相比于保健品的为了保健而保健,中国人在传统文化上更趋于食疗,也就是通过日常的饮食起到保健功效。 ![]() 世界功能农业的领军者是中国,而中国功能农业的领军者是山西。在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之前,山西省政府已将功能农业列为省级战略,作为山西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在山西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上,山西省委书记骆惠宁、省长楼阳生提出:“山西的农业不在大,而在特,不在规模,而在功能。2017年在功能农业发展上要实现重大突破”。山西日报就此刊发了整版专题述评,春节后功能农业已四次上到山西日报头版头条。 在我看来,山西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其发展功能农业的思路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特色农产品,而是形成了集群化的农业品牌,其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农业带来经济效益。在政策、投资的扶持下,山西省放大了包括小米、醋业、富硒农产品等功能性农作物品牌效应,并结合休闲、度假、养生,与农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可以说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成功典范。 除山西外,苏州、安徽、四川、山东等地都在大力推广功能农业。苏州成立了苏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在尹雪斌博士的带领下成为了国际富硒强化技术的领跑者;安徽建设了宣城现代功能农业科创园,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致富。可以肯定地说,功能农业已经成为了中国实现农业增收的必然选择,农产品也将摆脱过去“low”的帽子,成为最新潮的食品,由此改变中国农业甚至社会格局,让更多年轻人回到家乡,通过科学栽培,实现致富梦想。 本文源自:gio华兴控股凯发k8娱乐app下载官网 |